English

科技兴农富临清

2000-11-30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衍诗 本报通讯员 陈春生 我有话说

在不少地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时候,山东临清市的农民却喜挂眉梢。据当地金融、统计部门的消息说,临清市农民的人均储蓄存款比周边地区高出二三千元,农民年均纯收入增速高达10%——

在全国不少地方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愁眉不展的时候,山东临清市的农民却喜挂眉梢。来自当地金融、统计部门的消息说,临清市农民的人均储蓄存款比周边地区高出二三千元;彩电、影碟机、摩托车拥有量以年均20%的速度增长;农民年均纯收入增速高达10%。地处鲁西平原、无任何得天独厚自然优势的临清市,何以在农业方面业绩不凡呢?市委书记赵润田说,我们靠的是科技兴农。

乡镇“一把手”带头种科技田

在临清市乡间采访,不管走到什么地方,都会发现成片的科技示范田,有的是农户种的,有的是村主任种的,有的是乡镇长、书记种的。市委书记赵润田介绍说:“这就是我们搞科技兴农的内容之一,即引导农民通过学习新知识、掌握新技术来提高家庭收入。”听市里同志讲,起初农民对市里、镇里介绍的新技术、新种子半信半疑,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不愿积极配合。有的乡镇甚至为此闹得干群关系紧张,干部抱怨“好心没好报”,群众提意见说“没有自主种植权”。为此,市里决定用典型引路,“富”给群众看,让市科技、农业部门和乡镇党政“一把手”带头种示范田,进而培养示范户,最后形成专业村。在一家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内,记者看到一种新“农具”——秸秆生物反应堆。这个长30米、宽2米的封闭反应堆能产生大量冬暖式大棚所需要的二氧化碳、热量及防治作物病虫害的真菌孢子,使大棚成本降低30%左右,病虫害防治效率达96%以上。据园主人介绍,这项技术可免施农药,使蔬菜价格提高一倍以上,纯收入能翻一番。据统计,近三年来,全市共创办此类科技示范服务基地30余处,使几百项技术得到推广。市农委的同志介绍说:“现在,农民都知道种‘知识田’富得快,全市农业增收的50%来自科技。”

科技人员一半时间在乡下

临东镇的王金江种了1亩多意大利冬芹,总收入超过1万元;松林镇松南村200个双孢菇大棚使全村人均纯收入增长700多元;

唐园村的丰水梨高产时却不能高收入,经科技人员指点减产后反倒效益倍增……像这样靠科技增收的例子在临清乡下俯拾即是。乡镇的同志都说这是科技人员围着农民转,到田间地头选课题的结果。市科委的同志告诉记者,从1998年起临清市科技下乡就已制度化。市科技下乡领导小组规定,农业科技人员每年必须拿出一半的时间在乡下。全市600个村平均每两个村一个科技人员,80%以上的劳动力接受了专业技术培训,其中1.2万人获得专业技术文凭;所有村庄都分别掌握1至3项实用技术。为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,许多科技人员都印制了便民联系卡,生产遇到问题随呼随到,被农民形象地称为“科技保姆”。市农技服务中心农艺师黑兰魁更是农民心目中的明星,为下乡传授技术,竟蹬坏了13条自行车链子。他与农民联手进行的10余个科研项目分别获得农业部及省农业厅的奖励。科技人员的常下乡一举扭转了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,据粗略统计,仅去年全市农民就增收1亿多元。

60%农户建有科技书架

增收的事实使农民真切地看到科技的重要性,极大地刺激了他们学知识、用科技的热情。市委、市政府因势利导在全市开展“学文化、学科技、奔小康”活动,先后组织引导500多示范户到大专院校进修深造,组织各类农业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民种植。市农委在市乡村之间建起了科技声像网,传授实用科技信息。新华书店在全市所有乡镇设立了连锁图书专柜,在80多个村庄设立了图书销售点。全市农民年书刊消费在四五百万元以上,60%以上的农户建起家庭科技书架,而且还涌现出一批靠读书致富的“能人”。松林镇农民刘光河依靠科技图书掌握大棚菜种植技术,每年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,被聘为松林镇科技副镇长。另一位农民刘光汉研制出青贮氨化饲料,使肉牛日增重量由0.5公斤提高到1.25公斤,仅靠养牛他两年就获利8万余元。另外,农民还自发组成了一些专业技术协会,相互交流经验,通报科技信息。目前,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协会90多个,已形成蔬菜、林果、大蒜、甲鱼等十大农产品基地,“做知识农民、种科技田”在当地蔚成风气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